在外工作的人,无论是男是女,无论多大年龄,我想绝大部分人对于链家、自如和贝壳找房都不陌生。毕竟,拥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是在外生存的前提。
而这3家企业,都与一个人密切相关——左晖。根据百度百科资料,左晖于2001年至2018年,相继创办了链家、自如和贝壳找房。2021年5月20日,左晖去世,贝壳宣布左晖为“永远的荣誉董事长”,自如宣布授予左晖永久名誉创始人、名誉董事长。
根据新浪财经报道,在朋友圈,很多人在惋惜的同时,配发了“向行业变革者致敬”“为左晖做出的行业贡献致敬”的文字。在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中,也赞誉左晖为“行业变革者”“行业引领者”。这是为什么?左晖对行业有着怎样的贡献?小编整理了左晖对外发声的资料,或许我们能从这些“左晖语录”中窥见一二。
“做难而正确的事,虽然是贝壳的成长之道,但也是左晖创业人生的总结。”
(本期音频由倒映有声AI主播播报)
一、一家企业存在的意义
过去两年,很多企业、尤其是中介行业都在分析评论链家,我从不回应,因为他们的评价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不是一个狂妄的人,但他们并不懂我们。
我过去经常会自问自答,或者抛给同事去思考的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到底给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有链家或者没有链家会有什么不同。
第二,我们到底是在什么场景下向什么人提供了什么价值?我觉得很多创业者也可以这样问问自己。
现在很多人把链家讲成是传统企业打击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标杆,我很不愿意扛这个大旗。总体来讲,第一,我什么旗都不愿意扛,第二,这些命题都是伪命题。
关于互联网线上和线下,在过去几年有很多的讨论,比如:为什么互联网行业在房地产领域的影响看起来没有那么大?
因为互联网改变行业有三个法则,一是高频还是低频;二是标准化还是非标准化;三是线下的整合是松散的还是集中的。
图片
而房地产首先是低频交易,找到客户非常难;其次,房地产的线下又是非标准化的、零散的。
高频交易的时候,从线上往线下做比较容易;低频率时,线下往线上做比较容易,因为线下的体验非常重要,这是以服务为核心的。
所以从这个逻辑就可以看出,互联网中介宣传通过消灭门店来大幅降低佣金并不符合事实,因为门店在运营成本中的占比不足8%,而其价值却非常大,包括对外价值和对内价值。
对外而言,门店构成了一个线下「链家网」,而且形成了一种「麦当劳式」的存在,人们在买房、卖房或者租房时,很难不去链家问一下。
对内而言,链家的门店则为经纪人提供了一个开展业务、接受培训以及精神建设的场所,是一个「办公室+学校+教堂」的集合体。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互联网的力量。现在大多数线下企业看待线上,可能会有两种思路:
第一,会觉得线上太厉害了,整个中国最性感的生意都是线上的生意。
第二,看了段时间发现,看起来他们也不过如此。
我自己觉得,比较需要警惕的其实是第二个。整个的互联网发展,还是会很深的影响到所有的行业,包括我们这个行业。
其实,回想链家的发展路径,当我们做到100的时候,人们觉得我们是1。做到1000的时候,人们觉得我们做了10000。对外界可能是1跟10000 的差距,但是对链家来说,无非是从100涨到了1000。
相信很多创业者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一家公司而言,大多数所谓的执行力出了问题,是因为战略能力不够,洞察力不够。
虽然,很多创业者擅长演讲,喜欢造梦。可是,怎么让员工的观念与行动能够跟上你?
第一,从A到B。
A是搞清楚你在哪儿,B是要去哪儿。总体来讲,中国的企业今天的战略能力都比较弱,把A点到B点真正能说清楚,这个事情本身就很难。
第二,关键的路径要搞清楚。
管理的落地、组织、绩效、IT支持,四项一项都不能少,这是基本功。
图片
二、我们这一代人缺乏
基本的商业教育
在生意的选择上,我们往往会看两件事:第一,这个市场是不是足够大;第二,是不是足够复杂。
如果足够的大,且足够复杂,并且是在C端的,我们就很感兴趣。
复杂的市场门槛高。相对来说,我一直对线上线下的要求都很高。
我自己觉得,我们团队的确是这个产业里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团队。
我们会很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主要是在进行物的连接,因为在物的领域里面,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我会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没受过什么商业教育。
我从2001年开始做房地产中介生意。一开始交易的时候,主要盈利方式是吃差价。
吃差价,很多消费者就找过来。我后来就说,我们吃到差价的那种欣喜是很真实的,消费者找过来,那种愤怒也是很真实的。
这种矛盾、这种对抗,来自什么呢?
一定是基础的价值观的问题。
所以我才会说,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缺乏基本的商业教育,特别是商业伦理的教育。很多企业家说初心是什么,我自己不太确定是不是真的是这样。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很多都有一种要“狠狠地成功”的状态,一种over aggressvie(过于有“野心”)的状态,就像我们的眼睛是始终瞪着的。
我自己觉得这不是坏事,起码不完全是坏事。你可以想要“狠狠地成功”,但这种状态是需要管理的。
不能不管不顾,不能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不能完全那么自我。你需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然后再去实现个人抱负。
图片
我们的初心,也不是差,而是要经过一个过程。
一开始不具备对这些本质的东西的思考,我们就不断反省、总结和沉淀,不断从加法到减法去做。这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对我来说也不是初心。
就我来说,我自己今天的状态,肯定比十几年前心要更定,更简单。但的确是经过了这种过程。
我相信大多数企业也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有一些真正厉害的人可能是例外。
大多数人的商业教育是通过自我训练完成的。
三、看人的核心
我们的团队,后来也有空降的,但他们的融入非常自然,团队非常稳定,稳定的核心在于我们看人看得严。
我们的核心就两个,第一个是看人品,第二个是看自我迭代的能力。
人品主要就是看一件事——能不能建立背靠背的信任。
背靠背信任的基础在于,判断这个人做事情是以团队利益为先,还是以个人利益为先。
这个事情其实没那么难判断。我们把这作为很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看人品的标准。你把事情变简单了,就容易了。
大多数人看人,不知道看什么,聊了半天,一面二面三面,然后吃饭喝酒。有些人说通过喝道,通过打麻将能看人,我觉得那都不对,核心是你知不知道看什么。
自我迭代能力,是可以通过问题问出来的。
我觉得就是埃隆·马斯克说的第一性原理。人自我迭代的背后是,你的冲动来自哪里,你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
核心就在于,你要追求事情的本质。只要保持着这个原动力,你一定会自我迭代。这件事要看起来没那么难。
比如说不人云亦云,这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太难了。
一个人如果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实并不难看出来。像我们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出来的,能有点独立思考能力,肯定是经过一些事儿了。
图片
四、放弃短期利益
2009年,我提出了真房源行动(注:指真实存在、真实在售、真实价格的房源)。当时很多一线经纪人觉得老板疯了,我也只好暂缓。
此后两年,我都在不断说服那些理念较正的经纪人,到2011年,才争取到了超过2/3的经纪人,正式开启真房源行动。
那时,行业的潜规则是真假房源同时发布,用假房源去吸引准客户,以推动真房源的销售。
大家之所以都这么做有两点考虑:一、如果只发布真房源,房源会非常少;二、真房源的报价比假房源的要高,准客户很可能会被吓跑,转而咨询那些发布假房源的中介。
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原因概括起来有两个:
其一,链家当时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但名声不佳,越扩张就越被骂为黑中介。
其二,房地产中介的需求长期看好,但历史欠账严重,大家都挖空心思地进行各种很LOW的竞争。
但客户不是傻子,你骗他一回,他下次就不信你了,还会把这种经历对外传播,你将来还怎么做生意,尤其是你的规模已经这么大了。
这个计划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1.数据问题
首先要确定一套房源信息,在物理上,这个房子是真实存在的;还要搞清楚全北京乃至全国到底有多少套房子。我找人一栋楼一栋楼的去数,数了三遍。
前两次派经纪人数回来的数据,质量并不高,仍不乏虚报、照片造假的情况。2014年起借着全国扩张,我们一次性雇佣了500位兼职人员彻底数清楚了24座城市6000万套房子。
因为有先前的教训,为保证真实性,在第三次数房大战中,每个人都要佩戴GPS定位仪,完成定位后就地拍照,后台会对比GPS记录的停留时间和照片显示的拍摄时间,如果一致,才视为有效数据。
2.经营问题
当这个计划真正推出之后,链家的地产经纪业务在三个月时间连续下滑,还出现了离职潮。
我当时对团队讲:只要我们发了真房源,消费者一定不来找你,一定会离开你,我百分百和你保证这件事情。我百分百再和你保证第二件事情,三个月、一百天之后他一定会再回来。
所以,就是看你信不信消费者是理性的。这个国家一个物种特别少,就是傻瓜。我们就来做这个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