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推广方式有哪些,活动策划推广的3种手段?
策划一场游戏,策划一场传播,策划一场裂变,听起来都是同一个概念,代表的是活动运营日常策划工作中那些偏离常规营销页面,用户交互更强,内容更深,交互更复杂的高级策划任务。
其实,打、传播、裂变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策划方式,商业价值和策划思维角度完全不同。能够根据业务目标准确而灵活地区分使用这三种规划方法,意味着您可以更可控地使用这三种高级规划方法来带来这些业务价值:
- 成倍增加页面的点击率;
- 用户自发传播,再创造;
- 受控流动裂变。
三种手段之所以能带来以上三种不同的商业效果,是基于三种手段的不同思考角度:
- 玩法基于用户运营层面的思考;
- 交流是基于分享动机的思维;
- 裂变是基于传播模式的思考。
当然,三种规划方式的名称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名称并不重要,理解和思考的角度才是关键。
回到我们之前说的,策划的本质是如何影响用户的运营从而达到商业的目的。基于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种手段依次有效。
第一,玩法基于用户的运营思维。
1.玩耍的定义
在一个游戏的策划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考虑如何通过更吸引人的交互形式和功能让用户参与其中,让用户无法自拔,贡献更多的点击,停留在页面中。
典型的案例如下:
几种典型的玩法。
(1)基于传感器的游戏
(2)基于触摸屏操作的播放
(3)基于图片呈现的玩法。
这些玩法的共同点是:交互体验好(可玩性强),有一定的挑战难度,交互氛围代入感强。这些特点都是供用户频繁点击互动。
所以,策划一款游戏的关键不是让用户‘尽快达成目标’。某种程度上,玩游戏就像玩游戏,通过交互本身的魅力和游戏机制的乐趣来寻求留住用户。用户留下来,产生有效点击,然后我们再考虑如何代入商家的价值。
2.游戏策划有几个特点。
- 优点:容错率高,用户代入场景后很难跳转。我们有大量的机会植入品牌和业务;游戏本身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很容易通过炫耀或者分享机制(分享生活等)创造出一定程度的传播机会。).
- 缺点:游戏本身的乐趣难以把握。如果不好玩,没有创意,很容易让用户跳过;用户的教育成本高。如果游戏操作复杂,用户进入后需要大量的教育过程,存在跳过的风险。
3.游戏性的商业应用场景
基于以上特点,在商业应用场景中,一般将游戏性作为流量的中转站,即先将用户留在兴趣高、参与门槛低的游戏中,再将商业平滑植入游戏性,实现更高的流量利用效率。
一般的业务植入手段如下:
- 品牌植入:通过定制页面元素,在大量用户交互中反复曝光,相比传统的静态广告,曝光效率大大提高。
- 植入优惠券:将优惠券以奖品的形式(比如游戏阶段性成果的奖励)植入到游戏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和优惠券发放量,但存在优惠券利用率下降的情况,这与优惠券本身的实力以及产品与用户群体的匹配度有关。
- 其他服务的嵌入:将预订活动、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分享传播等商业运营嵌入到游戏玩法中(例如预订活动奖励游戏积分等。),并通过玩法带动用户进行预定、关注、分享等操作。当然,还有用户质量因诱导而下降的问题(因为不是主动运营)。但如果游戏本身承接了目标用户和有需求的用户,就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有效运营率。
- 融入打卡机制,形成用户运营场景:延长活动周期,通过用户激发的长期奖励匹配游戏本身的乐趣,刺激用户反复访问,以更长的周期留住用户。当然,如果你想把玩法作为用户操作场景,可以在一开始就考虑培养类等长期玩法。
4.玩游戏的一些技巧
如何解决游戏性的两大核心劣势:
游戏本身的乐趣是很难把握的:2002年的flash游戏浪潮和10年的智能游戏浪潮造就了一大批可玩性极高的游戏(盖房子、玩企鹅、如果你是男人就上100层等等),而且各种4399游戏网站上还有很多游戏。建议直接复制就好,因为创造一个真正有趣的玩法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测试和验证,而这是任何公司都难以承担的试错成本。那么,为什么不使用经过验证的模型呢?
用户教育成本高:建议游戏玩法机制尽量参考线下或者被广泛认可的互动体验,可以帮你节省大量的用户教育成本。比如抓娃娃机的游戏就是很好的例子。用户进来就知道所有按钮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也知道奖品是通过不确定的抓取获得的。有很多类似抓娃娃机的经验可以借鉴。尽量利用用户已知的交互习惯。
第二,沟通是基于分享动机的思维。
1.通信的定义
在策划一个传播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如何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或者情绪变化入手,思考如何通过用户的主动分享来传播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特定的用户群体。
典型的沟通案例如下:
产生情感共鸣的H5↑↑↑↑↑↑ⅳ
引发情感共鸣的短视频
这些传播案例的共同点是:特定的用户群体和场景,醒目的标题,按部就班的内容‘套路’。这些特点都是为了制造目标用户的情感共鸣,带动用户自主分享,用这些内容在朋友圈‘矫情’的表现自己。
所以,策划一个传播计划的关键点,就是如何从用户会注意到的标题开始,到用户会产生极大兴趣的序言,再到用户会下定决心分享的升华结尾,策划一套完整的论述。当你的话题引起用户共鸣,结合流畅的产品植入,可以帮助你的产品升华品牌形象,植入用户的记忆点。
注意大部分的传播策划都无法让用户在此刻完成交易,因为引导用户进行传播操作的优先级往往先于产品的引导(用户的分享跟随着话题和情绪,产品购买的粗暴植入会打断这个过程)。
2.传播策划的几个特征
优点:相对于玩法和裂变成本,可以用大量持续的内容输出来踩爆点;用户体验好,因为传播的核心是用户对内容的认同和主动传播。一次传播的成功,意味着用户对品牌的认可,不会出现‘边骂边分享’的裂变。
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进行很多有趣的探索。如果是与一个IP绑定的连续内容生产,可以形成固定的私有域流量池。传播的爆发力没有上限,有机会获得极高的投入产出比。
缺点:交往的成功是相对不可控的,可遇不可求。需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种子用户、合适的话题等多种综合因素才有机会爆发;很难将沟通引导到业务上。创造用户共鸣和引导产品是两个相互冲突的过程。没有找到平衡点的方法论参考,只有个人长期尝试的敏感度。传播往往和热点有关,热点稍纵即逝。跟踪及时性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要求。
3.通信的商业应用场景
基于以上特点,通信一般作为业务的前置站,通过通信本身的内容和传播对用户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为后续的转型做准备。
一般的沟通规划方法如下:
(1)基于产品目标群体的共鸣话题形成传播
是在保证业务有效的同时容易形成传播的传播策划套路,是目标受众层面的共鸣话题的创造。比如你的目标客户是白领,那么加班、职场奋斗、励志奋斗等话题就非常容易在目标客户中传播。传播的过程也是帮你俘获目标受众的过程。目标受众越具体,场景越具体,话题越能深入人心。
(2)基于热点事件和产品创意绑定形成传播
沟通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吸引注意力。如果能绑定一个热点事件,对你踏上吸睛的第一步有很大的帮助。重点是保证热点追踪的时效性和产品绑定的创意性(生硬的植入会彻底打消用户传播的念头)。
(3)基于产品本身卖点的传播包装
你的产品有特别的卖点吗?如果你能提炼出来,并基于这个卖点创造出一些夸张的、有趣的、有冲突的传播内容,你的产品的特性就会深深地植入用户的脑海。
(4)创建一个连续的IP
在现在的内容时代,如果你能打造一个具有用户价值(用户关注和转化的力量)+娱乐(用户好评和传播)(具体参考从业余爱好者到百万博主的文章,并给出链接),大量持续输出和传播内容的IP,你就有更好的机会去猜测那些内容的爆发点,同时形成自己的流量池。
4.一些沟通技巧
如何解决沟通策划中的一些不可控点:
(1)论传播的不可控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控性:
- 尽量降低传播方式的复杂度(比如杜蕾斯微博的图文形式),可控的成本可以让你做很多持续的尝试,会更容易击中爆点。
- 并且避免触及太大太广的话题。话题相关性越深,越容易带动目标用户和关键人群(那些核心意见领袖)的领先传播。
- 可控传播三大套路:情感共鸣、娱乐、猎奇(指业余到百万博主,并给出链接)。
(2)通信业务分流困难
如果没有办法平衡情感共鸣和产品导流的关系,建议从产品本身的卖点寻找与热点事件或创意话题的关系,从产品特性延伸出来的传播和导流会更合理。如果产品本身的卖点还难以包装,建议考虑IP沉淀的模式。如果用户一时不改,可以先沉淀成一个可接触的渠道(成为粉丝),再以人定的情感共鸣留住用户(目标用户上班族——某上班族的鸡汤微信官方账号——正面人群),后期再慢慢教育。
(3)如何跟进热点
热点,越早出来越容易爆发。所以,考虑到沟通方式的复杂性,是帮助你尽快踏上现场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你只有建立快速的生产机制,才能满足时效性。
而跟进热点的另一个关键:创意,这需要由策划人相对较强的网络意识来驱动。能不能第一时间想到当下流行的热点话题,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考验策划人的线上感?如何提高自己的网感也可以参考前面的文章。这里简单提炼一下:打开知识的定义(怎么跳disco也是知识),刷很多微博和Tik Tok,输出内容在大量练习中观察运动敏感度。
第三,裂变是基于模型层面的思考。
1.裂变的定义
在策划一个裂变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裂变的模式融入到一个活动中(打折、抽奖、比赛等。)尽可能多的,通过活动本身的拉力带动裂变。
典型的裂变情况如下:
众筹案例
群体案例
谈判案例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底层逻辑是最经典有效的运营工具(抢购、打折、抽奖),裂变和分享是主线流程(不同于分享等支线以获得更多游戏性的互动机会),都是利益驱动。这些特性都是为了利用经典运营工具的驱动力,撬动更多的裂变流量进入,基于用户的直接诉求(获取利益),尽可能有效地将裂变流量导入业务。
所以策划裂变方案的关键点是如何培养用户的固定习惯,带着明确的预期进行分享,然后通过明确的预期分享内容引入更多的目标用户。裂变策划的关键不在于玩法有多创新,内容有多共鸣(很多年前大家都是为了新奇才参与裂变,现在不会了)。很清楚,用户参与裂变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利益的诱惑是主要驱动力。
所以,裂变现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运营手段,而不是营销手段,绑定具体场景,持续捕获目标用户。
2。裂变计划的这些特征
优点:
- 效果可控,固定裂变模式在固定场景下基本可以操作到一个恒定的裂变倍数,这是游戏性和通信中所不具备的;
- 边际收益高,裂变模式不是靠创意和共鸣驱动的。一个有效的裂变模式,在用户习惯形成后,还能继续运作。用户越习惯,操作越熟练,越有利于裂变效果的爆发。
- 直接相关业务,裂变不同于游戏玩法和传播,需要中转才能到达业务。裂变往往基于商业互动(比如集团-直销),所以裂变流量是最容易形成有效商业输出的方式。
缺点:
- 风险控制难度大,因为裂变往往是利益驱动,黑产和羊毛党的技能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和黑产和羊毛党斗争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而且往往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默认黑产是在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成就’);
- 低,相对于播放和传播,裂变往往更加粗暴和直接,容易损害品牌形象;
- 单RD成本高。除了前端逻辑,裂变还涉及到很多后端逻辑控制,风控逻辑等。,所以RD成本很高。
3.裂变业务应用场景
基于以上特点,裂变可以融入各种业务场景,可以在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 裂变曝光:以吉福卡游戏为代表,将品牌元素植入裂变游戏(收集品牌的若干形象),通过大众传播实现品牌的深度曝光。单次广告曝光,将流量投入裂变互动,可以传播更多的用户,在多次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多次曝光。
- 裂变引流:以砍价游戏(一个用户可以拉几十个人辅助砍价)为代表,通过利益驱动的活动,将用户获得利益的过程接入裂变模型,引入大量裂变流量。
- 裂变拉粉:各种裂变游戏可以整合,关注行为嵌入裂变传播的主要过程(关注给分,关注后从微信官方账号发起裂变等。),从而实现推广流量的更高效利用。
- 裂变销售:以裂变红包和团战为代表的玩法。裂变红包可以通过批量发放优惠券的方式触达潜在买家,或者通过精准推送(给一个母婴用户一张奶粉券,很可能她会分享给一个妈妈群体)传播给同类用户,实现更高效的销售转化。拼团通过自身产品的折扣驱动力,让用户分享并引入更多的潜在目标用户。
4.一些裂变技能
为了解决裂变的几个缺点,有如下一些技巧:
(1)关于风险控制的难度:无论你公司的黑名单或者访问用户数据库有多强,你都要主动控制业务逻辑。
- 单用户操作控制: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值(比如砍价一般限定拉最多68个好友)可以有效的屏蔽黑市用户(他们往往可以拉一千以上的用户)。但有可能误伤一些真正能画很多朋友的普通用户,但这是必要的成本。取一个合理的门槛,服务大部分用户,放弃小部分特殊用户。记得把活动规则说清楚,不然羊毛党会投诉你到哭。
- 单小时单日管控:黑产和羊毛党运营趋于集中化,时间短,刷数据量大。如果可以限定每个小时的奖励上限或者单日的奖励上限,就可以停止单个小时/天的奖励金额,避免很快被支付出去空。
(2)关于低:首先,裂变是粗暴而直接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本质。通过植入操作场景,让用户形成习惯,成为常规操作。相比用裂变作为一个大型营销活动的主体,对品牌的伤害更小。
另外两个小技巧:不要所有活动都送iPhone,根据用户属性配合噱头奖品会有更好的驱动力(比如学生群体——新潮球鞋比iPhone好,因为分享一个抽iPhone的活动很low,但是分享一个抽限量球鞋的活动很荣耀);与其拿个侮辱性的奖,不如不拿。你告诉用户,没有中奖的用户会知道这是运气不好,但是如果你‘恭喜他’得到了一张很低价值的优惠券,用户就觉得很不好,基本上就认定你是骗人的活动。如果真的要发优惠券,至少,不要‘恭喜’用户。
(3)关于单机成本高的问题:因为单机开发成本高,如果不是大厂的话,基本支持不了几次裂变活动的测试。所以建议D人在像素级别直接复制目前行业内成熟的玩法,被广大用户认可和接受。一个是有效性的保证,一个是你会节省很多用户教育成本。
以上,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为大家开放一个完整的对玩法、传播、裂变的理解,了解三种运营方式的精髓,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如果你觉得自己擅长或者对其中一种方法感兴趣,可以选择一种方式继续深入研究。只要你能把其中一种模式运用自如,你在互联网行业就很有价值。也请期待后续更详细的拆解三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