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有用的营销这里有三个最实用又有效的方法?
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销售岗位。因为80%以上的企业都需要营销部门。营销部门掌握了企业的盈利基础,也是企业的基本保障。
但是,营销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很多申请人花了很多钱和时间学习这个技能,但是收效甚微。
虽然市面上关于营销的书籍数不胜数,但在我看过的书籍中,这三本书里的几个观点更具有代表性,对营销解读更有价值。
一、影响力:给别人一个购买的理由
哈佛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兰格做过一个实验。在排队使用复印机时,如果有人想插队,他可以礼貌地告诉别人他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的理由,那么94%以上的人都会同意他的要求。
比如他可以告诉对方,“我有三页要抄,赶时间。请你让我先把它们抄下来好吗?”
但是如果插队者只说出他自己的要求:“我可以先用一下复印机吗?”但是之后他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所以大部分人都会拒绝他的要求。
最后,艾伦·兰格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应该给别人一个帮助你的理由。如果理由合理,获得帮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其实这个结论也可以用在营销上。虽然很多奢侈品牌都是无缘无故的贵,但是奢侈品总是蜂拥而至。为什么?是因为奢侈品牌给了大家一个购买的理由,那就是“价格代表价值,价值代表身份”。
很多购买者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让这个产品代表自己的身份,展示自我价值。
除了奢侈品,即使是普通产品也可以适用这个理论。淘宝每年的双11双12都是购物旺季。其实这个时候的产品并不是真的便宜。很多商家会提前提价,然后做一些假单来增加销量。然后等购物节做打折活动。让消费者觉得商品大打折扣,很便宜。但是很多消费者明明知道产品不便宜,还是会凑热闹,选择这一天购买产品。为什么?其实是为了响应购物节。因为这一天是购物节,我们需要去购物。
虽然这个购物理由真的很简单很可笑,但是却帮助阿里巴巴产生了巨大的营销收入。
二、“定位”:找到竞争对手的短板,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做营销定位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模仿那些成熟的企业。但往往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或者营销模式已经进入了消费者的头脑,他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长了,根本就不是一个新的企业可以竞争的。
但是新企业就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吗?不完全是。
如果一个新企业能够发现竞争对手的缺点和劣势,并将这些劣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那么它就有机会击败竞争对手。
除了企业,个人营销也是如此。不要去模仿那些成熟的团队,而是要找到那个竞争对手的劣势,然后优化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刚开始做专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定位,所以想模仿一些企业号的做法来定位自己的专栏内容。但是我发现都是一个团队制作的,所以100本书评可以卖很低的价格。但我一个人竞争不了这样的专栏。首先,没有办法在价格上竞争。其次,数量上我也完成不了。所以我最终放弃了这种模仿。
但是我发现了企业的一个缺点。很多人操作之后,都会有一个弊端,就是风格不同,质量不同。于是我开始优化自己的能力。在推广专栏的时候,我会尽量强调所有文章都是我一个人制作的,所以质量会有保证。
虽然有了新号,但是粉丝不多。但是第一栏有一定的基础销量,这也是我准确定位的结果。如果一开始我选择模仿大户型的运营模式,那么到最后,估计是没办法拿到销量了。
三、“习惯的力量”:给客户一个奖励,让他们的行为成为习惯。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解释了习惯的本质,即当我们受到某种行为的提示时,就会触发我们平时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的习惯。之后会得到一种心理奖励,让我们觉得这种行为是好的。那么就会再次触发习惯的回路。
19世纪早期,美国人没有每天刷牙的习惯。虽然有些企业在市场上打了牙膏的广告,但销量很少。一个叫克劳德·霍普金斯的人,受朋友委托,准备为一款名为“白速”的牙膏做全国范围的推广活动。
霍普金斯研究了美国人的刷牙习惯,找到了“快速搞定”的推广方法。他把“白速”牙膏打造成一个美丽的创造者,一个可以帮助人们的牙齿变得美丽的必备产品。
这一促销活动不仅让“白速”牙膏销量飙升,也让美国人养成了每天刷牙的习惯。
其实霍普金斯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给消费者一种使用产品后会得到回报的感觉。那么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就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