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小餐馆的O2O模式
作为一个位置不太显眼,只有八张桌子的街头小饭馆的老板,通过玩微信为自己淌出了一条路。
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王小利利用微信朋友圈几乎将周围有可能成为其客户、朋友的微信用户全部笼络过来了。
王小利小区附近开了一家小饭馆,专门卖炒面、炒饭等面食。主要客户群就是附近小区、写字楼里的上班族,以及附近的小商贩们。他的店面很小,一共只摆了八张小桌,每张小桌只能坐四个人,十分干净卫生,没有任何装修,饭桌也是最常见的木桌。
就这样最平常无奇的小饭馆,每天却人满为患。
去年 10 月份,从一家饭店辞职,想自己开餐馆的王小利并没有瞧上这个位置,“最后决定盘下这个店,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心想只要自己的手艺好,不愁没生意。”用王小利的话说, 他从 18 岁就混进了餐饮圈,9 年的时间,学了一身手艺。“刚开始干的时候,生意确实冷清,一天没几个人来,”好在王小利是个开朗乐观的人,因为不忙,他经常晚上邀请朋友们来店里聚餐,为了娱乐,他为朋友们炒制各种口味、造型奇特的面,“朋友把我们聚餐的热闹场面拍下来传到微信上,经常会引来很多互动。”王小利笑道,“因为都是年轻人,比较爱玩,经常会玩附近加陌生人游戏,看谁加的人多。”这让王小利没想到的是,
这些爱玩的举动反而给他带来了客源。
去年10月,从一家餐厅辞职,想自己开一家餐厅的王晓丽,没看上这个职位。“最后他决定拿下这家店,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用王小利的话来说,他从18岁开始做餐饮生意,9年时间,学会了一门手艺。”刚开始的时候,生意真的很冷清,一天都没几个人来。“幸运的是,王晓理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因为不忙,晚上经常请朋友到店里吃饭。为了娱乐,他为他的朋友炒各种口味和奇怪形状的面条。”朋友们把我们聚餐的热闹场面拍了下来,发在微信上,经常引来很多互动。”王晓荔笑道,“因为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爱玩。他们经常玩附近加陌生人的游戏,看谁加的人多。“让王小利没想到的是
这些戏谑的举动反而给他带来了顾客。
王小利开店三个月后,不断有人从微信里叫单,有的是提前预订,有的是叫外卖。饭馆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让王小利对微信的影响力刮目相看,“一直感觉互联网营销是属于高大上的, 没想到自己的小饭馆也玩了把O2O”。”乐此不疲的互动据王小利介绍,他现在一千多粉丝,微信朋友圈里有四五百左右联系人,都是老客户老朋友,虽然数量不是太惊人,但几乎囊括了附近的大部分目标客户群。
如今,王小利已经雇用了两个伙计帮忙,而他每天在闲暇之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和朋友、客户互动,“也经常把自己工作的状态晒一晒,让大家看到做饭的过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消除他们的疑心。”虽然当年迫不得已辍学打工,但王小利十分喜欢看书写随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利驾驭文字的能力征服了朋友圈的朋友,打开他的微信,仿佛在看“舌尖上的面馆”的纪录片,每一碗面食材的选择、制作的方法,都用画面诠释的极美。当然除了展示自己的手艺,王小利还把自己生活的多面性展现出来,他调侃自己,娱乐大众的心态,让他的微信微博生动、轻松而有画面感。
当然,在今年年初,开始采用微信营销的时候,王小利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在每张桌子上都贴了一张自己微信的二维 码,每个顾客进来,他都会主动积极向顾客推荐,王小利回忆道, 第一个加入自己微信的就是隔壁开超市的老李,“他觉得挺新鲜,虽然挨着不远,但他现在几乎每顿饭都用微信叫单。”
“向顾客推荐扫描二维码这招挺管用的,最初的一个礼拜, 就加了一百多个。”这个数字虽然小到可怜,但王小利认为,对他这种小饭馆而言,已经是挺大的一个数字,当然王小利为了让顾客加入他的微信,他送顾客的自制猪骨汤功不可没。
随着顾客的增多,王小利建立了一套自己管理客户的方法, “时间长了,顾客吃饭的规律就出来了,有的是长期订餐的,有的是固定点来的,分中午常来的和晚上常来的……”王小利还专门做了一张电子表格,“弄清楚了顾客的时间规律,就好计划每天需要的食材,有时候也能化解餐桌紧张的局面。”
这其实才是O2O,无论是线上的形象,还是线下的营销人, 都是有血有肉,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概念。这其实就是O2O。线上的形象和线下的营销人员都是有血有肉的,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