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的营销策划分析,一个月一万双鞋子营销方案?
男袜创始人陈伯乐。三个人半的小团队,采用年订阅的定制化商业模式,7年做到了30万用户数据,卖出455万双袜子,客户复购率高达68%。分析一下男袜从冷启动第一批种子用户到正常运营的所有关键点。
穆璐
波波来了
1.年费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以及年费服务如何与社区完美融合?
2.利用礼物服务快速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快速提升产品的说服力和调性。
3.如何利用路演进行品牌曝光,快速拿下两轮融资?
4.发起众筹的四个关键点,72小时集齐50万
5.男士袜子为顾客自我传播和裂变的背后9步。
6.使用RFM系统跟踪,提高复购率,延长用户周期。
7.社交电商的推广模式,以会员卡为前端产品,自动拆分会员。
上导轨轴承
波波来了
今天,作为一个卖袜子的人,我对袜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我是从卖袜子起家的。我九年前工作过的袜子摊位连锁店的商业模式仍然存在。
当时我把摆地摊卖袜子这件事包装成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我在加盟连锁摆摊,提供统一的摆摊设备,固定方式采购第一批货。然后我就像加盟连锁店一样招募加盟商。我的客户都是2B人,但今天我们要谈的是这个模型,也就是2C。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小而美的商业模式。品牌名是,男袜,三人半。它以年订阅的方式卖袜子,7年做到了30万用户数据。他的创始人,陈伯乐,一个来自man show的程序员,为什么叫他man show?他脚上经常穿着一双彩色条纹的袜子,经常露出一条边给别人看,所以我对他印象特别深刻。
用一句话描述他们的结果。三人半,通过年度订阅定制卖袜子,七年积累了33万用户,卖出455万双袜子,客户复购率高达68%。他们是一家以订阅为主的电商,以专属袜子为起点,延伸到更多男性品类,致力于为男性提供可靠、高品质的生活用品。他们的想法是让男性节省时间,做更有挑战性的职业。
什么是包年定制?一年199元,一次性付款,一年4次,每次3双,袜子一整年,分春夏秋冬,定期送货上门。
这种模式的使用场景是,很多人觉得买袜子太小,为了买袜子而不去想一个人去哪里。更何况这个品类更规范,不需要做太多选择。只有用这种特殊服务,按年付费,分四次,春夏秋冬送。
一个
黑袜子
年度订阅业务模式
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商业模式,我们在想,要做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还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总是在讲对标方法论,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寻找成功的案例,降低试错的成本。男袜年包定制之前有吗?是的,有。
在陈伯乐的男袜做出来之前,瑞士就已经有类似的袜子年订模式,做得还不错。18年来,它一直专注于制造年度订阅袜子。这个牌子的名字叫黑袜。
深入思考这种模式,应该属于大数据营销的范畴。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春天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夏天有夏天,秋天有秋天,冬天有冬天。
例如,16岁的王永青在卖大米时,就探索出了“定时打招呼”的服务模式。他在卖大米的时候,在一个小本子上详细记录,客户家里有多少人,一个月吃了多少米,什么时候发工资等等。然后,他估计一家人大概哪天吃完饭。这一天下来,他主动送米上门,免费发放,等客户发完款再上门收米钱。
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常规问候”商业模式。
你看,这个数据是一次性收集的,然后会基于收集的数据长期提供服务。就是品牌根据反馈的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然后判断用户的需求,然后给用户。其实不是用户说他需要什么,而是大数据的方式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这就像我讲的第二个蚂蚁农场的社群营销。社区运维师在一个社区里不停的给用户贴标签,也就是主动收集和分析数据。只有分析数据,才能知道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是用户自己说需要什么。也就是说,所有用户的需求,不用多说,通过分析足够多的数据指标,就可以逆向推导出来。
我们只是在想,既然袜子都可以走年度定制的模式,那其他产品也可以吗?袜子为什么可以包年定制?
我觉得他可能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产品比较单一,一年送四次,每次送都不需要做太多选择。
第二:持续性消耗品,消费频率高。
第三,目标用户群体是单身,男性。
那么我们还能找到符合这些条件的产品吗?
我想到了一个产品,比如面膜。面膜是近年来化妆品领域销量连续翻番的单品,微信商业领域也因为面膜这一品类而爆发。可以用定制的方式做面膜吗?可以做一个定制的面膜品牌吗?
比如你推出了一个每年定制的面膜品牌,一年一次性付款1200元,一个月邮寄一次,每次邮寄10片,平均3天敷一次。口罩的产品细分根据季节调整。
其实你发现很多人都在用面膜,用面膜最大的需求就是补水。其他皮肤问题怎么处理?你可以解释所有的皮肤问题都是因为缺水引起的。所以要彻底解决皮肤问题,就要彻底解决皮肤缺水的问题。
这个时候,你的年度定制面膜就是万能的解决方案。很多人一年1200块买定制面膜。我分析还有另一个动机。如果能定期提醒,监督他们使用面膜,相信他们会因为这项服务而购买。
所有女人都想变美,也都知道用面膜好,但是很多人就是怕麻烦坚持不下来。如果你的服务能让他们坚持下去。他们脑海中的画面是他们想到敷了120个面膜后会是什么样子。
“宝”的概念是,他们一旦买了,就会认为自己解决了一年的问题。这是用户购买年服务的心理动机。
怎么卖?前端1200元是客单价高的产品。可以利用成熟的微信商业模式,将1200元分成总代、一级、二级、特价四个等级,然后指定不同等级的取货数量。
这是制度层面。从市场发展层面,可以采取30天的面膜习惯养成计划,互相监督。这一招很厉害。你看,现在做减肥产品的都在做21天减肥训练营,吸引用户加入,把用户分组,按规定使用商家提供的产品,每天记录自己的体重。活动结束后,商家会根据每个人的减肥情况给予奖励。这是消费用户的痛点。
活动本身就是消费产品,维护客户,做品牌认知事件,是一种多用途的市场开发方式。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2008年定制面膜。消费者的需求是用户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所以加入一个群来帮助自己按时完成。所以,你看,卖产品不是重点,而是开始。卖完产品后,你得提供一个群体场景供产品使用,这就是社群。
今天的主题,其实就是四个字,包括年度定制。看看现在的知识付费,都是年定制吗?樊登的读书会一年365元,波波的读书会也一样。不按第一期卖,而是每年定制,其实是消费用户的期望。把用户的钱一次性放在这个领域,是设置用户壁垒最有效的方法。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消费知识的人害怕落后的焦虑,这是对的。但我在想,未来知识付费的竞争应该是消化场景的竞争。比如你买了一个知识付费的产品,你自己一个人的话就很难坚持持续学习。所以本质上,你需要一个能监督你学习的群体场景。
比如购买后,你马上被拉进一个21天的学习群,因为你是为了学习而购买,所以你心里并没有在帮助和监督你的学习。规则是连续21天每天坚持写学习笔记。然后会进行团体投票活动,设置各种奖项。当你真正学习的时候,知识终于消化了。
未来的知识付费可能就像今天铺天盖地的减肥特训营一样。波波来了,已经在练了。我们很多校长都在分解阶级阵营,其实就是在制造这样一个消化的场景。这就是知识付费的社会化。
今天的主题是年度定制。我们也可以想到年度定制可以用在哪些行业?再比如,还有送花的年服务。一年多少钱,一周一束花?对于买方来说,就是用钱买别人的服务和监督。
这种一次性购买年服务,多次交付,如果你的公司没有自己的系统,有赞支持这个功能。
你可以想一想,你所在的行业能不能用年费的方式来定制这个具体的服务,在你所在的行业里杀出一条血路来?其实你可以定制年包,想象成小额批发。其实你只是一年多次把产品给同一个人,固定时间分批发货就可以了。所以,你能做的就是更有价格竞争力。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团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