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用的营销方法拥有哪些,最有用的营销方法介绍?
有一个超级好用的营销方法,就是让客户觉得“便宜”。
比如现在有两个套餐的商家供你选择,你会选择买哪个?
某商家:100元的炒锅给你打九折。
B商家:原价100元的炒锅,100元进店后立即可以获得20元的优惠券。
你喜欢第二个吗?
结果也是90元。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B?因为B商家拿优惠券的做法让我们觉得很便宜。
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方法。
我们不管客户是不是真的占了便宜,我们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这个方法怎么用?我们可以从一些例子中得到启发。
类型一:“加一元购买”。
比如你去屈臣氏等美妆店,我们会在收银台上看到很多“1元可换”的商品。
买单的工作人员会对每一位顾客重复这句话:“现在加1元,可以买一个价值99元的口罩~”
这种方式有效带动了周边产品的销售。因为顾客会觉得花1块钱就能得到值这么高价钱的东西,觉得自己赚到了。
虽然买其他东西花了不少钱,但平均来说并不贵。
另外还有“多加一块钱”、“50元加一块钱”之类的套路,都挺有效的。这种消费者占小便宜的错觉被称为“比例偏差”。
第二种:制定一个参考价格。
参考价是什么意思?我们最熟悉的是星巴克。
要知道星巴克有一款依云矿泉水,价格在22元左右,但是很少有顾客会买。那你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让我们来看看。一杯美式咖啡的价格大约是25元。那么顾客就会想,就算是一瓶矿泉水也要22元,但是一杯咖啡只要3元。那不是太便宜了吗?
还有人会觉得连矿泉水都这么贵,所以这些咖啡的价格也不贵。
这种设定参考价的方式也可以用在自己产品的定价上,尤其是文案上。
你不仅可以像星巴克一样定一个低水平的参考价,还可以提高你的最高价,比如下面这个价格排名。
第一种是:12,30,40,50元。
第二种是:12,30,60,100元。
也是12元。你觉得第二个12块钱便宜吗?相比更高的价格,我们会觉得同样的12元已经很便宜了。这种情况被称为“价格歧视”。其实其他数字只是作为烟雾弹,让消费者觉得12块钱不贵,增加消费几率。
类型三:营造非常廉价的氛围
大家肯定都去过沃尔玛吧?沃尔玛主打“低价”。它的Logo是“省钱,省心,过好生活”,强调一种省钱的理念。
一走进沃尔玛,我们就被超市里的气氛感染了,觉得比其他任何超市都便宜,比如“买你的价,拿回差价”“天天低价”的招牌横幅。
但其实我们会发现,它的价格和普通超市差别不大,有的会比便利店贵40%。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顾客每次走进来,都被这些环境影响,完全忘记了比价,以为是最便宜的。这种由固有印象形成的稳定形象被称为“刻板印象”。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