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业模式策划 品牌策划 招商策划 营销策划 合作案例 新闻中心 关于
17716130683
TOP
成都品牌营销策划公司│产品运营是做什么的,产品运营的一年实战记录?

产品运营是做什么的,产品运营的一年实战记录?

 

从去年到现在看我,从去年就业到现在,我把视角扩大了,我发现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去年,我只是一名专注于自己业务的运营专员。那时候我一天做的事情都很乱,画画,和用户聊天,建群,图文排版,处理微信官方账号,做业务BD,处理其他新闻,整理文档等等。,但我觉得很饱。在充实的状态下,时间过得很快。

01

我入职后,没有新人指导我。之后另一个同事带着我(大概十天左右)。入职十天左右,开始一个人负责新城市的项目。

我记得,当时没有开发新城的工作人员,只有我一个人。我从0到1去实践,去体验独立负责整个项目的过程。

起初,我要求技术部门抓取竞争对手产品的数据。爬下来后,我一个一个加好友,然后一个一个和他们聊天,介绍产品。由于没有任何关于新城市产品推出的预警,因此没有任何准备工作。微信群上线后就开始找了。

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微信官方账号的自媒体,我和他们商量,然后和他们合作。

合作方式是我们家和对方建立的所有群,互相渗透(进入对方的群),微信官方账号和产品相关内容都可以发。

我前期找了三四个,有一个付费的,每个月3000元,条件是在每个微信官方账号文章下面插入我们的产品图片和链接。

当然,这期间还有其他的合作方式。比如我们的产品推出专栏,需要跟他们谈抢文章之类的。

期间尝试了很多操作方法,比如截图后要求A类用户转发海报,奖励积分等。然后用了海报法之后,我用PS画图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的PS技术比较熟练。(注:我们的产品有一批刚需群体,这些群体使用我们的产品后会获得一定的利益)

比如为了扩大微信群数量,跟同行换群,跟A类用户换群等等。,以及软文的写作和SEO的覆盖面。以及下列活动的计划和执行。

记得有一次,我花了三天时间把10万粉丝引流到微信官方账号。当时赶上了锦鲤鱼的热度,揉了揉。

那次太疯狂了。我们凌晨还在盯着微信官方账号后台,还在做一些回复。第一天活跃度涨了2万,第二天涨了5万,之后逐渐下降。同样是第三天,我们的后台关键词回复被腾讯限制。

你能感受到那种感觉吗?后台一秒钟有上百个关键词回复。可怕的数据。还记得老板担心风险,故意提高参加活动的门槛和门槛。

后来发现那个活动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优化。如果我现在做,效果至少可以翻倍甚至更多。

也是在那个时候彩票助手小程序开始火起来。怎么就火了?是锦鲤鱼的热度让很多人开始做锦鲤鱼彩票。

招行特别喜欢玩这个游戏,蹭热度,一个月大概做了四次这种锦鲤鱼抽奖。看来我是真的上瘾了。

忘记说费用了。0成本= 10万粉丝。

后来老板让我再做一个活动,我就看了感恩节,全靠自己做了。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恢复考试的时候发现,文案就是道德绑架。因此,许多人发生了冲突。

之后又做了几家,基本不温不火,不亏。

后来很少做什么活动,因为没有太多精力去想活动,因为升职后要处理的事情更多。

后来真的太忙了。我向公司申请了更多的员工,然后和他们携手。那时候我的思维还没有转变成“团队思维”,还是关注自己的事情。

02

之前没有正式从事过运营这个岗位,但是因为做过媒体,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运营方面的信息。

我入职后有三个月的考核期。我入职一个多月就通过了考核,考核通过五个月后,也就是去年12月底左右,我被提拔为运营主管。

从去年6月到现在,14个月的时间,我从一个运营专员到现在的运营经理,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几乎经历了运营的全过程:

客服(用户运营)、合作(资源整合/渠道运营)、软文、SEO、文案、内容运营、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产品运营……

面试、头脑风暴、产品需求评审、各种其他会议、离线培训、团队管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

以上内容基本可以成为我运营成长的时间线。直到升到主管级别,我还没有建立起特别完善的数据思维。当时对效果的监控很粗糙,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尴尬。

到目前为止,我们正在逐步加强这一块,尽可能做到全面和详细,关注北极星指标、关键行为路径、用户的惊喜时刻、他们来源的渠道等。,因为这些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甚至直接影响产品运营的价值。

目前我的工作基本不会集中在初级的执行层面,无论是新项目,开拓新城市,还是做活动。

把30%的精力用于计划和调整,40%用于沟通安排,20%用于任务跟进和执行他们(团队成员)无法执行的事情,10%用于自己,比如在网上闲逛。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已经从一个曾经的执行者变成了一个现在必须分配更多时间给管理层的人。

我从以前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变成了现在需要关注团队成员和任务的成长

现在我开始更加注重团队成员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我经常和他们交流,希望他们能快点成长,因为我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他们变坏了,我的工作压力才会变得更轻松,我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计划和思考更多的事情,而不是把时间花在他们的错误上。

其实我很幸运。我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几乎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差不多体验了运行这个岗位应该具备的流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独立负责项目。从策划到执行,这是快速成长的基础。

我不能说以上我都精通,但我想说的是我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个平台,刚入行的时候有很多经验空。如果换到其他公司,可能不会给我这么好的成长机会。可能我还在一个运营岗工作(比如用户运营),而不是能够接触到方方面面。

诚然,成长与运气有关,但也与你自身的投入有关。这一年我也很努力,拒绝了80%以上的娱乐社交活动。朋友叫我吃,基本都拒绝了。今年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间我都能数出来。

03

在运营能力上,我会刻意放慢速度,在团队管理上,我需要加快速度

为什么我说要减缓操作能力?

因为我非常深刻的意识到学习运营最重要的一个本质其实就是思维的强化。当然不仅仅是操作。当你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思考。

就像我自己一样,能理解和看透很多问题的本质,也亲身实践过很多操作方法,所以看问题更准更透彻。

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当你遇到新的问题时,会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例如,当我在做一个我认为常见的方案时,我把它展示给下面的人看,他们通常在看完之后会想,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一步?

这个话题我想我已经不止一次说过了(底层原理)。只要知道底层原理,基本就能掌握一门行业的方法论,几乎可以解决行业内的大部分问题。

比如老板给你一个新任务,无非就是分析、拆解、写方案、找渠道、执行这几件事。看透并连接这些关键词之后,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最坏的结果是达不到,结果不达标,不一定是坏事。你需要分析为什么不达标,甚至你可以通过第一轮达不到预期目标值来分析优化,找出问题。

说一个工作中的例子。

我通常在做事情之前测试我的想法。以前,我的团队成员每天要负责大约60个新朋友。我从八月初就开始梳理他们的工作,帮他们想办法成长。

然后前几天,通过实验,我的想法真的得到了验证。之后我告诉他们直接按照这个模式走。这种模式,每次使用的效果是平时的1.5倍左右。

至于方法,这里就不多说了。长度太长了。你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或者关注我的微信官方账号(雨洗千峰秀),里面有我所有的运营日记。我不能说我的日记有多干,但我觉得比一些开设课程的所谓“任课老师”要干得多。

摘要

想给正在转行/做运营(中级)的朋友一些建议。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和体会:

 

  • 忍受目前的零工,如果你喜欢跑这份工作;
  • 如果不想打太久的零工,就把时间花在尽快成长、提升能力、升职上;
  • 不理解,一定要问清楚原因和背后的逻辑,哪怕被骂;
  • 与他人交流;
  • 你必须学会时间管理;
  • 学会结构化思考;
  • 有冒险精神(试错),有想法提出/尝试;
  • 有干货技巧分享给你;
  • 懂得拆解思维;
  • 学会合理利用/争取资源;
  • 改变自己“不友好”的沟通方式(学会换位思考);
  • 准备笔记,随时记录想法和灵感;
  • 养成做每日工作总结的习惯;
  • 努力与公司所有部门建立关系;
  • 一定不要只按领导说的去做,要把领导说的做得更多、更好、更细;
  • 如果你是从事新媒体运营的,请一定要记住排版的美和标题的选取;
  • 如果是做社群运营的,请一定要注意交叉连接、氛围和质量输出;
  • 如果从事用户运营,请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 如果从事内容运营,请善用“聚合”内容;
  • 如果你从事产品运营,请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数据看板;
  • 如果是做活动运营的,请一定要多看+拆解案例;
  • 如果你已经在带领一个小团队,请务必告诉成员你对教会的了解。记住,这是教堂。

 

最后,简要总结一下本文的观点:

 

  • 运营专员,是打杂的,是执行层面的,只需要关注自己手里的东西,工作单位是以天为单位的;
  • 比打杂强的运营主管,也是高管级别,但这个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关注范围提升到周围的事情上,工作单位是以天为单位的;
  • 初步进入指挥决策层的运营经理,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更多的人和事上。工作单位开始有意识地以周或半月为单位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题;
  • 运营总监,大概需要关注更全面的东西。可能他们的工作单位是以月计算的。在高级董事中,可能是季度,然后是首席运营官、总裁之类的年度和未来战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