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怎么做,分析模型和几个维度介绍?
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同学都在纠结产品分析。每天都在忙着计算各种点击率,转化率,活动率。最终以“不分析价值”被拒绝。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说一下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产品分析。产品分析也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战术层、作战层。要想分析清楚,就得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01
理想的产品分析实践
【/s2/]▌战略层面:整个产品的定位、发展趋势、业绩分析。
在这种分析中,产品经理往往会在BRD或MRD中描述产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然后通过数据追踪实现目标(如下图)。
当然,很多公司的基层产品经理甚至不知道这些文档是什么样子的(或者干脆就是随便写的)。所以目前的战略目标只能用一些更简单直接的方法来判断,比如最常用的产品生命周期法(如下图所示)。
战略分析应该是最先开始的,也是最先需要清晰分析的。因为后续的每一个具体功能,每一个具体设计,每一次迭代优化都是为战略目的服务的。但这恰恰是很多产品分析中最缺乏的部分。
因为在很多公司中,以下因素会导致战略分析的失败,从而导致目的感的缺失,导致各种后续问题。
l老板才是真正的产品经理,其他人只敢马首是瞻。
新来的产品经理对过去一无所知,只会画瓢。
l公司规模太大,职能分工太细,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家门前的雪。
【/s2/]▌战术层:特定功能模块的效果分析[/s2/】。
每个功能模板都有其功能,有些功能是通用的,例如:
l登录:实现用户登录。
首页:实现站内流量分配。
l个人中心:查看个人基本信息。
有些根据产品属性不同,比如
l型产品:商品展示→详情→订单确认→付款→物流信息。
l型产品:内容展示→浏览→浏览→转发/收藏。
L-tool产品:(以导航为例)起点→终点→路径选择→导航→结束。
根据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核心功能和辅助功能。比如,交易型产品的核心功能是聚焦的:完成交易。但为了提高交易效率,会增加文字种草、视频种草、主动签到、植树浇水等功能。所以要注意每个功能的使用率,跳出率,转化率,GMV。
内容产品的分析会稍微复杂一些,因为用户完成一个流量行为的时间可能很短。落地后会进行一系列动作。而基于内容的产品往往提供多种话题(时政、科技、体育、二次元……),多种产品(视频、图文、语音……),多种形式(PGC、UGC),所以用户的行为更加杂乱。
这时候往往先对用户进行分层,区分轻、中、重度用户,再看用户整体活跃市场和内容量,再看具体行为分散在哪些功能上,以及每个功能的使用情况。
战术的核心是解决轻重缓急的问题。
l哪些应该优化,哪些应该添加,哪些应该删除?
l优化方向是什么,提升多少合适?
新的方向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先解决这些战术问题,再来说战斗层:具体按钮是红色还是蓝色,具体点击是多还是少……很清楚了。实现目标是评价功能点的最高标准。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步往往会被省略。很多基层产品经理都是:
我这么做是因为老板让我这么做。
我这么做是因为对手这么做了。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研究了用户,他们说他们需要它。
至于会是什么样子,完全没有具体的期待(或者随便写一个)。随后的分析更是扑朔迷离。
【/s2/]▌战斗层:特定页面/按钮/流程/游戏性的设计。
战斗层最知名的分析是ABtest。因为可以直接上ABtest,可以无脑的结束设计层面的争吵,用哪个数据表现好。ABtest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在许多工厂,即使是数据分析师也懒得使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如果有事,ABtest!”
测试确实是解决争议的最快方法,尤其是当涉及到设计问题时,比如页面上的左/右按钮。产品经理争执的时候,直接去找ABtest,可以让大家很快闭嘴。
但是ABtest不是万能的。因为用户行为必然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用户行为的路径越长,积累到最后的影响因素就越多,尤其是涉及现金交易的过程。
所以,如果用户行为最后真的断了,短时间内很难拆分清楚。企业的实际环境没有实验室干净。用户口碑的交叉影响、当季时事、舆论动向、营销偏好等无法收集数据的因素都会影响结果。所以ABtest更适合解决工艺前期的设计问题。过程越晚,测试结果越容易失败(如下图)。
更别说,很多产品经理站在本位主义的角度,非要让数据证明自己负责的功能没有问题。而且我特别喜欢讲运营活动、外部因素等难以量化的东西。这种浑水摸鱼,把水搅浑,只能让分析更加无所适从。最后演变成大规模的互抛锅场面。
02
为什么产品分析很难
总而言之,理想的产品分析应该这样进行:
这样目标明确,落地效果自然也容易衡量。其实很难做到这么理想。产品的实际效果(如DAU、转化率)不仅受产品影响,还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商品搭配、推广、活动支持、用户习惯等。仅在分析层面,很难明确回答它们。
更糟糕的是:在相当多的工厂里,真正的产品经理只有老板!你们这些有产品经理头衔的人,其实都可以忠实地复制粘贴老板的订单。再加上国内互联网圈抄袭性强,产品目标更不明确,灵活性更大,效果更难观察。
经常做分析的同学问产品经理:为什么做这个功能?这个功能的定位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答案是:
“老板让我做的”
“我看到我的对手也这样做”
“网上指标不好看,改”
……
没有目标,没有逻辑,没有想法。没有产品,当然让做分析的同学更加迷茫。
当然,这里也有做数据分析的同学的局限性。很多做分析的同学都是随机的:
产品的定位、目标受众、竞争对手是谁?
L产品的功能模块流程怎么走?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思路是什么?之前的数据是什么?对应哪些客户群体?
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产生了实际的产品分析,达到了这个效果(如下图)。
没有一个产品遇到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数据分析师,所以除了“PV/UV/转化率,点击/跳转/GMV”,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分析。所以同学们可以先学习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然后基于各自的产品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找个例子看看具体怎么分析,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