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商品,但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
在我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中,最困扰我的问题是,图书出版应该以赚钱为目的,还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准?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问过一些出版社,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都有所倾向。比如有一次主编提到,部门里一个新人编辑策划了一个后续的书,卖得很好,拿了不少提成。显然,主编是想说明出版机构的激励措施到位了,但作者却不顾重点地问,“你觉得只要书卖得好,你就能出什么书?”
编辑在工作中有技巧和道德。
或许当初选择做编辑的原因是比较理想的,所以看到“上市多久了,卖了多少钱”这样的顾虑还是觉得有些反感。这就像谈论一场足球比赛。不关注比赛进程,只关注输赢,只关注球队老板赚多少钱,总有点“假球迷”的味道。
当然,后来笔者发现,这种心理也有逃避现实的一面。比如有人盲目鄙视畅销书,轻易否定流量作者。可能也有一些嫉妒的成分在里面。因为你自己的书卖的不好,你用一种排斥的态度来避免面对自己是一个不符合主流评价标准的编辑。
渐渐的,作者也会去研究那些畅销书,越来越重视成本控制,学会平衡成本和利润,关注如何针对不同的书做营销方案,了解很多同行的做法。只有知道了这些,你才能说你是一个综合编辑。
只有当你懂得盲目鄙视的时候,毕竟评价自己以外的东西很容易,批评和讽刺都是可以脱口而出的东西。但是了解了之后,我们在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做出更合理更专业的选择和判断。流量写手不能简单的把内容等同于质量。公众一定是坏的吗?有多少流量代表了读者的需求?如何让流量作者的内容在一本书里呈现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单方面定义某一类书或某一类作者。但是,那是评价一本书,所以纯粹的批评和赞扬都不是专业的表现。
作者、内容、编辑、设计、印刷和营销。如果把一本书的出版简单分为这五个方面,那么每个方面都很重要。无论是畅销书还是小众书,都需要综合评价。书毕竟是商品,不能抛开如何触达读者这个环节,只谈编辑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作者和编辑的区别。作者更以自我为中心,编辑更理性。
但是,在了解了这些规律,也就是“术”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著书的初衷,也就是“道”。这看似有点壁花,但编辑们在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后,最终还是会整合自己的技能,选择自己的道。
在工作中让自己更优秀。
一位来自福建的读书推广人曾问,作者策划的书什么时候能在福建签约销售?他可以和出版社合作搞一些活动。我不好意思告诉他,出版社90%的书都没有机会做一些跨区域的落地活动。
经常有作者甚至编辑不理解这一点,觉得出版社对自己的书不够重视。但对于一本定价50元的书,出版社的平均利润可能只有3元。如果卖出1万份,利润3万元。而在异地做一个落地活动,各种费用加起来,可能会入不敷出,这还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多做落地活动就一定要多卖吗?和收支成正比吗?不一定,所以营销活动有风险,出版商需要权衡选择。
所以,年轻编辑在做书的时候,要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抱怨设计排版不够专业,营销不到位,读者不懂货。如果你觉得值得去做那些活动,那就自己想办法去做。也许没你想的那么难。
作者利用出差的机会,和当地的绘本、图书馆交流,尝试做更多的分享活动。没有出版社的支持,编辑可以自己策划和实施这些工作,量力而行。
当然,做这些事是因为那些书是你喜欢的,是你愿意花钱买的。这不是为了出版社,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工作。
有些领导不赞成作者的这个想法。在他看来,书只是商品,做自己喜欢的书是不专业的。他对图书出版也有自己的“道”,其中如何控制成本,如何赚钱,让作者收获颇丰。然而,按照他的“道”所做的书,却很难打动作者。虽然他因为这些书赚了很多钱,获得了财富的自由,但他越来越无法从出版中获得赚钱之外的快乐,他的员工也不以那些书为荣...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追求的结果,但笔者相信,大多数人在面对金钱和职业自豪感时,都会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走极端。作者的选择是做自己喜欢的书,并试图从这份工作中获得合理的利润,永远如此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