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品牌要火只能靠李佳琦?我总结了5大品牌创意营销套路?
今年10月21日零点,双11预售正式开始,营销大战白热化,大小商家摩拳擦掌,宣传造势一波接一波。边肖也提前进入了“备战”状态,只等一声令下就开始“动手”模式。
然而今年的双11却让边肖头疼不已,比如开喵店收喵币,在盖楼邀请好友帮忙,在李佳琪直播,维雅。感觉很忙,也不知道这个优惠力度能不能省几块钱,妥妥的交了智商税...
图片来自互联网
说了这么多,毕竟双十一是全民狂欢的购物节,新颖有趣的玩法肯定是少不了的。比如我们回顾去年的双11,可以用精彩来形容:
JD.COM将“双11”打造成“全球好物节”,以“好物+好玩+好服务”引爆高品质消费,最终成交额达到1580亿;
唯品会玩法“无套路”,用“一个价格”告别数字游戏;
天猫用过的优惠券、红包、押金、津贴、店铺代金券等。将满减进行到底,创造了2135亿的交易记录,拥有237个“亿元俱乐部”。
如今,双11已经不仅仅是电商的事情,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品牌都参与到这场庞大的狂欢中。能否整合更多资源投入战斗,将决定谁能笑到最后。
对于每个品牌来说,只有告别千篇一律的营销手段,玩点不一样的,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才能成功“出圈”。
那么,在以往的品牌营销中,有哪些有创意和可借鉴的玩法呢?
为消费者着想,买的越少折扣越大。
按照一般的思路,商家为了增加产品的销量,会打出“买的越多,价格越优惠”的标语,刺激消费者进行冲动购买。
当所有的商家都专注于同一个套路,以几乎相同的折扣向老练的顾客出售不可区分的产品时,效果可想而知:他们要么直接被忽视,要么感到厌烦。
这时候试试“反剁手”、“理性剁手”的套路。16年618期间,网易YEATION玩起了反浪套路,全面引入了“生活美学三件套”的概念,明确告诉用户在本店购买三件商品才允许打折。
“买的越多优惠越大”的传统规定,3件以下打折,3件以上不打折。消费者被鼓励选择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过“恰到好处”的生活。
一是活动形式标新立异,让用户有新鲜感;其次,基于双11对“买后后悔”的洞察,帮助用户进行理性消费,无疑会降低退款的概率,为消费者和商家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从消费者利益出发,真正为ta们着想的促销方式,才能赢得ta们的青睐。
另类定位,实施“产品=单一”策略。
参与双11大战的品牌多如牛毛,竞争激烈。他们的满减和折扣都是全年最高的,引得消费者疯狂剁手。
对于低价产品,如零食、饮料、日用品、小饰品、文具等。,除了满足购买功能需求,还作为“跨店满减”活动的一角。
虽然心照不宣,但一直没有业务,“补单”作为新用途单独宣传。所以,当商家以“产品=计费”为诉求,强烈地渗透到消费者的脑海中,就能让消费者在计费的第一时间想到你。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低价商品的满减。不仅能带来产品基础和核心功能之外的新定位,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情感链接。
比如2018年双11,卫龙辣条以“收单”的名义甘愿退居“二线”,成为各品牌的男搭档,成为营销领域的一股清流。
其他品牌只在乎你买多少,卫龙也在乎你累不累。
最后,以“集单”为噱头的产品推广,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在集单时第一时间想到你,从而减少消费者的决策时间。为什么不呢?
表情符号换优惠券,有用户属性的活动更受欢迎。
在双11的大促中,满减、打折、兑换券都是重头戏。除了电商平台设定的官方折扣,各商家还可以自行提供更多折扣。
按照正常玩法,消费者通过消费积分、预售订单、限时抢购、免费领取等方式获得优惠券。从路径到息票表面,它们是相似的。
如何在促销无法成为有效竞争点的情况下,从众多的营销活动中脱颖而出,用优惠券打赢一场战役?
抓住目前消费者爱玩、能玩的特点,在优惠券中加入互动、有趣的因素。“用表情或动作兑换优惠券”是一种极好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以H5、小程序等工具为入口,用户只需打开活动页面,上传规定表情(笑脸、严肃脸、生气脸、不屑脸、哭脸……)或动作(比手势、眨眼、拍手……)的照片。系统会根据夸张程度、动作幅度等生成不同价值的优惠券。
优惠券旨在展示个性化的文案和图片,独特的获取方式+有趣的布局,必然会引发用户自觉分享朋友圈的冲动,收获一波“自来水”。
这个创意来自去年双11的网易考拉。用户上传带笑脸的照片,可以基于笑脸生成等值红包,直接在网易考拉的网购平台上使用。
真正的为钱“卖笑”,这样一种好玩又温馨的互动方式,也为它在双11带来了不少的销量。
消费者对“专属”这个词特别敏感,伴随着对独特性和个性的追求。表情生成的优惠券不同于等于“定制款”,自然受到青睐。
所以,商家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策划一些带有用户属性和元素的活动。
“双11+光棍节”组合玩法
别忘了,在双11成为一个大狂欢之前,有一个很有名的名字——光棍节,作为一个庆祝自己依然单身的娱乐节日在年轻人中流传。
当99%的商家都在聚焦“双11”的时候,剩下的1%都在用“双11+光棍节”的组合进行营销,很特别。
现在中国单身人口高达2亿,庞大的基数带来可观的流量。“另一半”、“相亲”、“脱单”等话题讨论居高不下,甚至催生“单身经济”产业链。
光棍节是营销的好时机。有了双11的加持,人气只增不减,各路商家也在变着法子搞营销。
1。双11单价单折单礼包
总的来说就是熟练的玩数字,双关,谐音。具体玩法包括:
- 双十一当天11: 11下单的用户,将获得专属好礼。
- 推出仅一天的单品礼包,单品价格可设定为1.1元、11元、111元。
- 以“一半”为噱头,单身对应“不需要另一半”,即五折。
- 双11期间,买“奇数”件(1、3、5……)可以打折,偶数不打折。
比如饿了么的#双十一不需要另一半#,既借光棍节的势头,又打五折,就是一语双关。
总之,在策划相关借款活动之前,列出光棍节、双11、产品的特点,找到关键的连接点,形成有效的组合打法。
2。基于社交平台的互动游戏
无论是双十一还是光棍节,都是热门话题。把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可以引起用户的兴趣。以官方博客为媒介,开启互动模式,可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达到宣传的目的。
根据互联网的特点,短平快的段子和网络用语最适合传播。
所以各大商家或品牌可以发起#你不仅单身,还没钱剁手#、#听说单身的人都快了#、#今天,你是不是“裸奔”#等话题。,在其中隐藏产品或促销信息,引导用户互动,做一波广告。
Thinkpad在双11的大狂欢中,用一句“孤独,何止是今天”冰镇了万千芳心。文案“一个人住的时候不要生病,半夜感受一次风险会让你连想自己的墓志铭都觉得好笑又难过”。你说了几个单音?
总之,和用户打交道,记得戳心。
双11剁错手,现场翻盘。
在双11等大型促销活动中,有很多好物攻略和必买清单,几乎成为每年的必备节目。科普文章和微博很多,用户公司空也习惯了。
其实“买后后悔”系列不在少数,但从“买错了”这一点切入的见解很少,都是围绕正面库存展开的。
知乎洞察到了这一点,跑了#双十一买错场景#活动,列举了几个翻车场景,深深感受到了“一会剁手,一会进火葬场”的绝望。
这种来自灵魂的拷问,以“曾经被剁错过的手”为题,很容易挑动用户脆弱的心弦:谁没有后悔过?太多了就是眼泪!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用户畅所欲言,把精彩的留言整理出来,形成理性消费的“后悔单”,警示用户理性消费,购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也可以作为商家的促销工具。
文章摘要
本文到此结束。综上所述,本文一共向我们展示了五种创意推广方法,值得借鉴。
- 反套路营销,从“消费者利益”出发。
- 换个位置,打入消费者的心智。
- 有了用户属性,就能满足用户对个性的追求。
- 利用双十一+光棍节的组合,摩擦“双节”热度,放大节日势能。
- 深入了解新的话题点,为活动增添活力。
现在,双11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巨大的红利下,能否分得一杯羹,甚至在双11的弯道超车,完全取决于商家的产品和营销手段。在一成不变的推广手段中,多尝试一些有创意的、新颖的、不寻常的套路,玩点不一样的,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完)ps:图片均来自网络。
如何看待今年双11玩的各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