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容营销,关于内容营销,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一、内容营销的格局:三大平台
- 社交内容平台:以微博、微信为首的内容平台一度占据主战场。微博占据陌生人市场,媒体属性强,非常适合话题炒作;微信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主要作为熟人市场。当然,腾讯的广点通和新浪的微博范统可以进行精准的付费推广,让内容像病毒一样传播的更快!
2。电商内容平台:淘宝最大的变化是内容、社区和本地化。打开手机淘宝,除了最上面的搜索框,最下面的部分几乎全是内容频道。像大家居、好货、生活研究院、淘宝直播、淘宝头条等这样的东西有几十个。,而且他们经常迭代,覆盖图文、直播、短视频,这还不够。电商流量80%以上是移动端贡献的,同时未来80%以上是内容贡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商格局就是内容格局,电商战争就是内容战争!
3。内容分发平台:以今日头条为首的人工智能内容分发平台已经成为行业的焦点,也是BAT的眼中钉,难免让人羡慕嫉妒恨。在头条的带动下,百度推出了百家,腾讯推出了企鹅,网易推出了网易,等等。近年来,头条旗下的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非常受欢迎,尤其是知乎和百度推出了竞猜[/k0/],微博推出了微头条。当然,最火的还是Tik Tok,以至于新媒体的格局变成了“双微抖”,往往不抖就掉队,甚至导致了现在的“头”和“飙升”大战。两大平台巨头冲突的焦点是Tik Tok。Tik Tok是如此具有杀伤力,以至于它成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下载量最高的应用程序,高达4580万,甚至超过了脸书、YouTube、Instagram和其他应用平台!
二。内容营销的本质:五大功能
1。零开机:从0到1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如何从0到1?互联网运营中,有三大运营:内容运营(更新)+活动运营(推广)+用户运营(留存)。创意内容会立刻变现第一批种子用户,通过活动推介和补贴刺激第二批用户。当有了一定的数据和用户积累,用户运营会逐渐成为核心。
在北京卖湖南米粉的张天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北大硕士毕业为什么要卖米粉?阅读量立马10W+,吸引了很多北京的湖南人来吃米粉。这就是内容的力量。他没有在广告上花一分钱。你可以阅读他的牛辅传记。
以前我们从零开始做市场,往往是市场部牵头,渠道部跟进。市场拉动,销售推动。但是微博大神杜子建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编辑相当于50个市场部!
2。病毒式传播:杜蕾斯的微博内容为什么能成为焦点,蹭节日,蹭社会热点,甚至蹭名人丑闻?很多明星出事的时候,人们不看新闻,而是看杜蕾斯的内容,因为杜蕾斯的内容更好玩更有激情,产品属性和内容营销是一脉相承的。
在艾·里斯的《广告的衰落与公关的兴起》一书中,阐述了公关更适合新品牌,是点火的角色;广告更适合老字号,是催化剂。国内很多机构把公关当做事件营销、发布会、媒体平台炒作或者网络水军营销。虚假欺骗行为太多了,这里就不举例了。但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广告在下降,内容在上升”。没有人喜欢广告,但每个人都喜欢内容。
3。建筑画像——精准营销:传统营销中,我们常说的目标客户的定义。这个定义还是太宽泛了,而且是经验主义的营销。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贡献数据,每个人都自带标签。人的行为是在与内容的不断互动中慢慢记录下来的。浏览一个商品获得的个人标签非常有限。比如浏览一款纸尿裤的产品详情页,看一篇题为《0-6个月的男孩如何选择纸尿裤》的文章,信息大相径庭。后者会立刻告诉系统,你家有个男孩,0-6个月。这只是一句话的标题,而百字获得更多标签,有助于构建全方位的用户画像!作为头条的作者,一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今日头条的一个会议,他们的标签达到了惊人的220万。
4。停留时间—提高转化率:互联网大战既是流量战,也是时间战!正如罗胖在《时间的朋友》演讲中所说,巨头们为什么要争夺时间?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今日头条的76分钟停留时间曾经让业界感到恐慌,因为这个停留时间意味着你可以使用微信,然后再下来使用它。
在线停留时间与转化率密切相关。通过后台可以看到商品的停留时间,活动,主页,从而不断完善页面内容。停留时间越长,购买的可能性越大。
说起来很有意思,对于停留时间,线上靠内容,线下靠餐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线下商场、便利店等餐饮服务越来越受欢迎的秘密。连宜家、米其林都做餐饮,而且做的很好。
5。挖掘潜在消费——提高客单价和总量:人的显性消费占20%左右,隐性占80%。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通过阅读内容可以找到更多自己需要的产品,于是搜索淘宝就变成了购物淘宝。搜索是人们的显性需求,内容可以挖掘潜在需求。随着内容的不断延伸,你会发现搜索的频率在降低,通过内容获取标签,通过算法进行系统推荐,推荐越来越精准。
三。内容营销的未来:五大趋势
1。内容与广告的融合:好的广告是内容,好的内容本质上起到广告传播的作用。
我看过很多公司的微信官方账号,都是自鸣得意的广告,新品上市,活动推广,领导来访,内部会议等等。,然后再看阅读量,基本相当于内部员工和客户的数量。这完全是自娱自乐。这样的内容没有传播性,不如不做。有的企业外包微信官方账号几千块钱,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内容都是抄袭的!
广告没有前途吗?我还是很看好被动广告空。大家一定知道我指的是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在电梯里,你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接受广告。更何况现在越来越准了,对你也没有什么骚扰。不是所有电梯都能看到奔驰的广告,早就个性化了。
2。信息流广告主流化:以标题为代表的信息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晚上各平台上头条,微博、百度、网易、腾讯都加入了信息流广告大战。
3。创意是核心的核心:渠道是现成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智能。数据分析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难。更难的是好的内容,是病毒式的,是会上瘾的,是会上瘾的。以前文案很吃香,但近几年创意短视频成为主流,短视频互动性更强。在今天人工智能机器和人的竞赛中,人们应该做创造性的工作。
4。IP化:有价值观的内容聚集形成IP,未来谁赢得IP,谁就赢得世界。三只松鼠以前是品牌,现在是IP。三只松鼠的漫画正在上映,三只松鼠正在线下做新零售餐厅,让你更开心。IP有自己的流量,IP有很强的个性特征,而品牌需要广告来带来流量,所以没办法谈个性。
5。社交:好的内容如果不能形成用户沉淀就是昙花一现,这和我们过去的事件营销没什么区别。离不开内容社群营销。伏牛堂不仅是一个内容爆款,更是一个社区餐饮案例!
做社区应该有共同的用户标签、价值观和仪式感。从北京的湖南人到北京的湖南年轻人,再到爱在北京打拼的湖南年轻人,伏牛堂的用户标签逐渐过渡,越来越清晰,用户粘性也越来越强。
品牌是一个中心用户系统,而社群是一个分布式用户系统。正如传统互联网是中央互联网,区块链是分布式互联网,未来将是一个分布式世界。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渠道,人人都是个性化的,消费者主权在提升。
品牌和社群最大的区别是:品牌依赖广播传播,形成品牌心智,对品牌有情感依赖,用户互不了解,用户之间的关系只依赖品牌,非常脆弱;社区互相传播,就像一个宗教组织。很多人互相认识,互相绑定。谁也离不开谁。
所以不能社会化的品牌未来是非常危险的。品牌是单向的,而社群是互动的。我们以前说品牌要想常青,就要占领年轻人,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你看视频的时候,年轻人在看弹幕。
这里补充一下,内容+SEO(搜索引擎优化)空的组合也是相当大的。一个好的内容不是先读给读者,而是先读给机器,所以标题和内容关键词的布局很重要。聚焦热点,合理布局,机器展示率和读者点击率可以同步提升。
简而言之,每个品牌都要有内容意识和内容团队,这也是作者的头衔命名为“品牌内容官”的原因。
四。内容营销怎么做?
- 新媒体部门:未来新零售融合时代,独立的电商部门将会消失,线上线下部门将会融合。未来线下也将具备获取数据的能力,成为网络入口。只有线上线下融合,才能解决渠道冲突。同时,新媒体部将成为一颗新星。就像前英特尔全球营销战略总裁帕姆·迪勒(Pam Diller)写的《首席内容官》这本书一样,公司应该有一个副总裁来承担新媒体内容的责任!因为新媒体更贴近用户,更能捕捉用户信息。
海尔这些年最大的看点就是海尔的新媒体。蓝V的总教练成了海尔的引擎,给海尔带来了大量网络名人的新奇特产品,比如冷宫冰箱,手持洗衣机。海尔新媒体依靠流量广告成为利润中心。另一方面,国内很多部门还是负债累累。
所以老板们要重视新媒体和内容营销,重视小编。边肖的大量辞职与老板的理念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他们很多人离开不是因为治疗,而是因为愤怒。比如你写好的稿子,改了又改,最终会变得面目全非,人格很快就会分裂。
2。内容外包:很多老板在公司无法自己制作好内容的情况下想到外包。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广告公司、策划公司甚至公关公司都参与了互动内容的创作。当然也会有内容传播业务。然而,目前,有很多好人和坏人。一年能风靡全国的品牌有多少?这个概率远远低于央视时代的大众品牌!创意这个东西是最难把握的,内容营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老板对广告并不陌生,但有多少老板明白内容的利与弊?这反而让一些内容公司做广告业务比以前更加困难,最终必然会变形。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企业不妨从小内容创意入手,多磨合多测试,看看团队能力和配合如何。产品是你的独生子,但对于外包公司来说只是N个孩子中的一个。更何况内容创意比广告更难,更费功夫,效果也难以保证。当然不是反对外包,而是好的内容营销公司真的太少了,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寻找和磨合。
3。新内容团队:高手在民间。好的内容靠的是洞察去观察消费者的方方面面,把握用户的心理。这不是一个内容外包团队能做到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消费者。尤其是现在,拍照和视频的门槛大大降低了。因此,笔者强烈建议对团队进行品牌、新媒体、内容创意(文案、短视频、图文)的培训,挖掘内部专家给予激励。
很多人打开新闻终端,一分钟看故事,五分钟看评论。这些评论者没有经过训练,但是他们的视角往往远远超过作者!如果经过训练和引导,效果会好很多。
你自己的员工、分销商甚至用户都是你的内容团队。小米设法从米粉到米粉,给予制度引导,用户分级等激励,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