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跟风”毁掉审美的软装设计师们
中国人有审美吗?中国软装设计师有设计能力吗?
01“网络名人”软装风格充斥中国市场。
临近年底,各大服装市场为了吸引用户,纷纷推出各种软装套餐:现代风、工业风、北欧风、地中海风、美式风、简约欧陆风、日式风、田园风。......
放眼望去,欧美日软装风格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北欧风格,一度被中国市场视为高端家居的审美典范。
纯色墙面、木地板、手工工具、创意壁挂、布艺纺织品、线形吊灯、几何家具,共同构成了北欧软装的标配。希望每10户就有9户装修成北欧风格,各大媒体和博主绞尽脑汁吹捧北欧软装的高级简约。
在北欧全盛时期之前,中国人已经接受了一系列INS软装的洗礼,泳池里自由漫游的粉色火烈鸟,黑丝框上的几张宝丽来照片,墙上粉色的几盏霓虹灯,当然还有一盆玳瑁.......................................................................................................
02品牌方策划的营销盛宴
当网络名人的软装风格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给消费者洗脑的时候,来自北欧、美国、日本的家居品牌开始在中国掘金。
2016年INS粉火的时候,全球权威色彩研究机构Pantone连续两年将粉色作为年度流行色。那些年,在所有品牌厂商的联合营销下,营收数据瞬间暴增,从消费者口袋里赚了上万亿的销售额。
你以为你站在时尚的最前沿,但实际上你只是走进了一个由商家和网络名人设置的游戏,只是为了让你消费。
作为一个软装设计师,你以为你给客户推荐了各种装修风格,其实你只是帮这些商家促销而已。自始至终,这都是品牌策划的一场营销狂欢。
我们很自豪我们在软装设计领域拥有北欧、日本和美国风格。在影视作品领域,我们有韩剧、美剧、日剧;在摄影领域,我们有“欧美色调”和“日系小清新”......
水往低处流,文化也是。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我们常常成为其他文化美学的传道者?为什么中国软装设计领域没有我们自己领先的设计风格?
因为,我们软装设计师没有自己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其实不仅仅是软装设计师,在很多设计和艺术相关的领域,我们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几个月前,《新周刊》策划了一期“低审美社会”专刊,列举了中国审美的十大病症,其中“审美缺失”的十大症状之一就是土气家居。
这种现象可以理解。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家装市场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式增长,软装设计领域正在大赚一笔。哪里有时间去思考设计和创新?
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国人的审美逐渐被外来文化垄断,你能做的只有“跟风”。更可怕的是,人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审美能力的不足,他们会学习媒体宣扬的东西,甚至会照搬一切。
呵呵并不是号召大家抵制外来文化。一种风格如果能被大家广泛接受,那一定有它的特长。呵呵想说的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最佳结合点。
04“拿来主义”告诉你如何“拿”?
在西田郁太郎的《日本文化的问题》中,他曾提出“当我们与外界文化发生碰撞时,我们应该如何吸收和消化世界文化?”
这个问题也是呵呵今天要强调的重点。当外来文化侵入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吸收?什么最明智,最不容易迷失自我?
关于这个问题,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早就在著名的《拿来主义》中说过:
“我们被‘交付’的东西吓坏了。先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弃枪支,然后是法国的火药,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各种印有“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因此,即使是清醒的年轻人也害怕外国商品。事实上,这正是因为它是“交付”而不是“带来”的。所以我们要开动脑筋,放出眼睛,自己去获取.....但首先这个人要冷静,要勇敢,要有眼光。」成都营销策划公司|
总结一下,盲目接受“交付”,就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文化和经济侵略。“我们得开动脑筋,放出眼睛,自己去弄!”
好的案例可以借鉴,优秀的软装风格可以借鉴,但借鉴和参考不是盲目的照搬、设计、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