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营销的硬核生态,如何做到难以复制?
2020年,手机厂商面临的是全球手机销量低迷,增量市场逐渐饱和,尤其是移动互联网。2019年用户数为11.35亿,增速降至1%以下。用户增长基本饱和,传统的拉量越来越难。“黑天鹅”危机造成了全球营销的低配置。
然而,在相对低迷的外部环境下,Morketing发现小米今年的广告收入依然相当亮眼。这似乎与其他纯“硬件”科技公司的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营收结构和产业形态的差异来自于什么战略部署,这种可预见的部署对小米的流量获取和营销服务有何影响?小米的新潮流会给品牌带来什么好处?
10月19日,金投赏在上海如期举行。小米以“硬核生态,持续成长”为主题,现场与行业伙伴交流,基于“手机× ×AIoT”硬核营销生态,探索场景营销新赛道。莫克汀也看到了小米生态的很多独特之处,以及对营销的独特价值。因此,Morketing将进一步分析小米提出的硬核生态,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小米集团互联网商务部品牌部总经理陈高明
01
从“做加法”到“做乘法”
AIoT一直是战略的核心。
今天回过头来看,手机作为一个硬件,除了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手机所能承载的生态,比如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硬件生态。
小米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进入手机制造两年后,就开始在IoT领域布局。2013年,首款支持物联网设备接入的小米路由器发布,随即拉开了小米进军物联网的序幕。然后成立了全新的投资公司小米,先后孵化了近百家企业,包括已经上市的华米、米云,打造了手环、移动电源、空气体净化器等一系列爆款产品。
2017年,随着AI助手萧艾的推出,小米关于AIoT的想象正式浮出水面。到当年11月,小米凭借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物联网平台。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小米的AIoT正在迅速成长为可以与手机业务并驾齐驱的核心业务。于是在2019年初,雷军正式宣布了小米“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
随着5G的逐步铺开,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互联网,手机与AIoT的连接也从过去简单的加法变成了乘法,从“并置”变成了“质变”。
小米AIoT一路走来,从手机+AIoT,1+4+X,5G+AIoT到现在的手机×AIoT,从简单的铺垫布局到交互布局。这样的布局可以复制吗?
答案是否定的。
02
产品流实现
小米的硬核生态模式自洽,易于扩展。
整体来看,在小米整个生态模式中,智能手机是小米获取流量的基点。得益于2019年推出的双品牌战略,一方面,红米品牌持续聚焦高性价比产品,持续以极致的性价比打动用户;另一方面,解放小米品牌,进一步推动小米品牌的中高端战略。
显然,无论是性价比机型,还是最近反响热烈的高端机型,小米都在手机领域不断垂直扩张。根据Q2小米2020年财报,手机销量2830万部,位居全球前四,全球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同比增长11.8%。
手机销量增长的背后,物联网硬件生态是小米进一步获取流量,提高流量粘性的战术策略。全球有3.43亿月MIUI用户,5599万个家庭在使用小米智能设备,超过2.71亿台AIoT平台联网设备。
庞大的设备量,以及从电视、空和洗衣机到开关、插座甚至智能门锁的家电产品,构成了小米自己的生态。小米来自物联网和消费产品的收入也增长迅速,从2015年的86.9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20.88亿元,占总收入的份额从5年前的13%增长到去年的30%。
另一方面,庞大的物联网生态也大大加强了用户对小米手机的粘性,包括最近小米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绑定手机和AIoT的尝试,即小米发布的一指相连的小米UWB技术。可以说,随着加号向乘号的转变,AIoT正在成为小米业务的催化剂和助燃剂,进一步相互促进,产生更强的化学反应。
其中AI(小爱同学)成为手机和IoT的智能枢纽,AI与上层系统、电子商务、软件连接数据。截至2019年,小米自然语言处理平台MiNLP平台每天被调用60亿次。
小米的部分忠实用户通过一个ID实现上百台智能硬件设备的控制和联动,轻松体验全面的场景互联。基于此,小米的商业化平台可以从手机、AI、IoT、OTT产生的无限细分场景中洞察用户行为。除了进一步加强流量聚合,小米还可以进一步沉淀更多数据。
真正建立优势的是更丰富场景中的数据。除了消费场景中的数据采集,其AIoT的生态补充了客厅娱乐场景,以及IoT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全场景。
整体而言,这些互联设备和数据构成的整个生态,切入了用户生活的数据,却进一步构建了小米独有的硬核生态。一方面,手机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个人终端,与丰富的AIoT设备、小米之家等合作线下门店组成的公共场景相融合,从而构建多元化的场景、流量和数据能力。
也意味着小米可以基于硬件生态及其新战略,进一步整合家庭、个人、AIoT三大智能生活场景。一方面,三大场景是用户智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小米可以进一步挖掘全场景优势,构建硬核营销生态,从而开启全新的赛道,最终完成整个生态的良性循环。
03
营销趋向全场景、全渠道精准覆盖。
不是吸收,是意想不到的服务。
正如小米集团互联网商务部品牌部总经理陈高明所说:“新赛道是基于‘手机X AIoT’战略的全新挖掘和探索,是硬核营销生态下的‘移动场景X智能IoT场景’双轨。”在硬核的营销生态下,每个品牌主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品牌调性的营销场景,做到全覆盖,精准影响。
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后只会更难。在小米集团互联网商务部品牌部全国策划总经理贾斌看来,品牌要保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为消费者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
小米互联网事业部品牌部全国策划总经理贾斌
小米营销服务超预期的关键在于,MIUI月活用户超过3.43亿,使用小米智能设备的家庭达到5599万户,AIoT平台联网设备超过2.71亿台,小米OTT累计激活4500万。同时要合理利用数据,在合适的场景下为用户提供超出预期的营销服务。
所谓全场景营销服务,就是根据用户所处的不同场景,提供能够满足用户即时需求的营销服务。多场景的融合,场景与创意的匹配,整个场景路径的转换,让用户用更多的感性体验,而不是相对复杂的购买决策。
《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到,“农产品是可加工的,商品是实物,服务是无形的,体验是难忘的。”事实上,物联网设备为广告主提供了全场景营销的可能性,技术可以帮助营销高效到达每一个不同的场景。但如果想进一步把广告转化为体验,就需要给用户提供比预期更能结合场景的创意。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日益普及,创意不再是单纯的包装、代言等外在因素。而是素材是否能打动用户,交互设计在场景中是否足够有诚意。最后结合相应的场景,将过去简单的广告变成用户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体验。
比如在家庭场景中,OTT大屏往往是连接家庭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是整合家庭系统整体的数据中心,是各种智慧生活的连接服务平台。随着家庭大屏互联网化进程的加快,OTT的激活量已经超过传统有线电视,大屏的营销价值也在快速增长。同时,小米营销也对OTT进行了优化升级,追求更震撼、更智能、更精准的投放。
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蒂芙尼与小米营销的AI创业公司合作就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案例。通过小米营销的超级AI技术,黑科技助力感知体验,更具视觉震撼力,帮助品牌在黄金时段吸引消费者眼球。
AI boot+品牌号的全新营销环节,为用户提供了更有趣的互动形式,可以帮助品牌留住用户,在OTT上搭建品牌的智能大屏阵地。此外,基于小米OTT的系统级能力,大屏直播、电视淘宝、大屏看车等新形式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品牌转型提供了更多机会。
小米正在整合的“全链路+生态数据”,联合米家,深度构建用户画像,跨越基础标签和+AIoT标签两个维度,可以带来更精准的触控体验。
在个人场景层面,是基于小米手机的系统级硬核优势,有更贴近用户、更个性化的场景。一方面,新的MIUI视频从系统层整合了视频媒体,可以为手机做更有针对性的投放。比如之前小米手机用负一屏交付支付宝五福,最后给支付宝带来了381.1万的新下载量。
还可以通过在相对轻便、互动性强的手机上打开广告,与用户进一步互动,或者根据不同的场景定制相应的语音交互,从而触达更有温度的用户,进一步引导其进入电商领域。
在大众场景下,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调性,进行不同的细分场景营销。比如在之前小米和七喜的合作中,除了传统的广告之外,很多印有七喜小子(Fido七喜卡通形象)的智能设备都被进一步定制,通过抽奖的方式发给用户。这意味着消费者以后使用这些设备时,会再次想到七喜。
此外,小米营销还突然举办了7-Think光影体验展,利用黑科技吸引用户参与,同时完成品牌推广。同时与纯K合作,将七喜产品、定制套餐、机器人送餐屏广告、各种七喜定制优惠券投放到与七喜调性一致的赌场场景中。
此外,它还可以为用户定制联名产品,这将带来体验的升级。比如小米营销为蔚来定制的黑科技手表,可以查询车内续航、评估充电时间、打开门锁等功能。通过小米的智能硬件,可以实现深度的功能服务,提升体验中的科技感。
由此可见,在物联网时代,创意的目标不再是包装、背书等外在因素,而是能够将产品转化为解决方案,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产品的魅力,而不是灌输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如今全场景营销模式下,只有以用户为真正的核心,产品、媒体、渠道,品牌才能真正抓住消费者。
04
标签
AIoT必然是未来所有硬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争夺的重点领域,而小米在这个领域布局较早,硬件和软件都有。小米营销充分发挥全场景优势,构建硬核营销生态,开辟全新的营销赛道。
随着小米手机x AIoT的全场景覆盖,不断积累细分的场景数据。我爱我家同学的全场景媒体AI,不断整合上述场景数据,同时为品牌打造更人性化、更有趣的营销场景,帮助品牌脱颖而出。成都营销策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