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技巧 ,高手都爱用的7个营销技巧?
曾经听过这句话,我深表赞同:“营销没有专家,唯一的专家就是消费者,也就是只要你能打动消费者”。
有些人很喜欢自说自话,密密麻麻打出来,自以为写得很好,结果用户根本不买账。
作为一个新媒体人,很多时候可能既是运营又是策划。怎样才能做好营销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转化率?
今天,我想分享7个营销专家爱用的营销技巧,每一个都是杀手锏。
01辅助校样
当我们对某个决定或行为没有把握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去看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或者是怎么想的。
《暴民》里有这么一句话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群众没有辨别能力,所以无法判断事情的真假。很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很容易被背书。”
所以在营销的时候,你要懂得摆出一些配套的证明,比如客户证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评,让用户相信你的产品质量高,迅速行动。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网购还是知识付费,如果有类似的商品,我们会先去评价,比较一两个,好评多的我们会更靠谱。
02标签装订
在社会标准下,我们总会因为世俗主义而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比如“社会精英”“大咖”“瘦身”。
所以我们的营销也可以利用这种人性,告诉用户,通过使用某种产品,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
就像现在,很多商家卖产品都是这么一句广告语——“用了就是精致的猪猪女\你只需要和大咖一起上这门课”。
03了解用户的心理账户
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
据说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学算法,从而做出很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所以在做规划的时候,也要知道如何添加用户的心理账户,让用户愿意花钱购买不同的产品。比如劳动节送自己一份礼物,同情努力工作的自己;在母亲节给你辛勤工作的母亲送一份礼物...
04脚进门效应
意思是说,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提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给别人留下一贯性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就像很多套餐或者会员的价格设定一样,第一个月6元,之后9.9元自动续费。只要你愿意出这6块钱,你就会觉得9.9没问题,甚至19.9也可以接受。
所以我们做营销的时候,可以先降低用户的准入门槛,然后再提高价格或者要求,用户不会拒绝。
05反馈效应
心理学中引用了“反馈效应”,表明如果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而这种对结果的知识起到了强化作用,就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营销上,我们还是可以给用户设置这样的反馈结果,让用户愿意跟随我们的行动。
比如我们卖课的时候,可以设置“创业模式”。用户购买的时候邀请新用户,可以获得优惠。邀请越多,优惠越多,最后可以获得更大的奖励。
比如点开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积分系统和评级系统。如果获得了自己发表作品的阅读量和评论量,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越多,等级越高,对应的权益就越多。如果创作者心中有希望,他会继续出版和运营他的作品。
06设置参考对象
有了比较,就有了差距。在营销过程中设置参照对象,不仅可以让用户更快地了解产品信息,还可以让用户更快地做出决策。
众所周知,星巴克卖咖啡,但是星巴克的柜台里还有矿泉水,而且只有一种,即依云,这是他们的营销手段。
一瓶卖20多元。消费者一看就觉得“矿泉水20多块钱。多付10块钱可以买杯咖啡,还是买咖啡划算”。
比如我们万群联盟卖会员39.9元,一年的资格。我们算了一下,每天不到2分钱。现在2分钱可以买什么?什么也买不到,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学习150门课程,不是很划算吗?
制造一种失落感
比你得到的更重要的是你失去的。就像当你捡到40元的时候,你会高兴半天,但是当你丢了20元的时候,你会郁闷一整天。
比如对商家的大额优惠券设置时间限制。刚开始几天很纠结,但最后几天肯定会下单,因为会觉得不买会吃亏,放弃一个好机会。
比如之前一个业务员做营销,跟一个小区的人说可以免费使用净水器一个月。大家欣然同意,免费安装。
一个月到了,业务员去回收净水器。他喜欢的可以买来继续用,不喜欢的可以卸载。大部分人早就觉得净水器是自己的,不想被业务员抢走,所以都掏钱买了。
所以可以用制造用户失落感的手法,捆绑产品和价值,让用户觉得买一整套更划算,刺激消费。
简而言之,营销策划就是研究人性和用户心理。从用户角度寻找营销的突破口,可以事半功倍,业绩翻倍。记住永远不要一个人。